股份制银行支持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最新信息

股份制银行支持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3-07-17 08:18:00
张畅朱毅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浙江为省域范例推动共同富裕,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2022年3月,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银发〔2022〕60号),推动建立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明确了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路径和关键。股份制银行将金融支持共同富裕作为当前重要任务,践行金融为民理念,积极推动改革创新,找准金融服务的方向和发力点,为实现共同富裕积极贡献力量。
  浙江具备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基础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当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依然存在,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历史基础、人口情况等条件不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二元结构仍然较为明显,实现共同富裕有必要选取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先行示范。
  (二)浙江区位优势明显,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均衡。浙江经济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城乡发展也是最为均衡的省份之一,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一是浙江地理位置优越。北部的杭嘉湖地区和东北部绍甬舟地区紧邻上海,是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便于接收从上海转移的加工制造业。东南部温台地区海岸线绵长、港口密集,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西南部金衢丽地区是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经济辐射的重要通道,与江西和安徽等中部地区联系较为密切。二是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均衡。2022年,浙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7.77万亿元,居全国第4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3万元,仅低于上海和北京,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3倍。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第一的杭州市为7.03万元,排名最后的丽水市也达到4.45万元。家庭可支配收入在10万元至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72%。三是浙江县域经济活力持续提升。根据赛迪发布的《2022中国县域投资竞争力百强研究报告》,全国百强县域浙江上榜27席,居全国之首,几乎各地级市都有经济强县。2022年,浙江十强县GDP达到1.5万亿元,其中9个县域GDP超过千亿元,1个超过2000亿元。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了有力支撑,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6万元,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值1.90,低于全国平均的2.69,已连续9年呈缩小态势,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见图1)
  (三)浙江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形成了可供推广的经验。一是区域块状经济特色显著。浙江民营经济发达,2022年民间投资增长4.7%,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6.4%,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6.9%,占全省78.3%。浙江区域经济建立在民间资本积累基础上,充分利用民间分散、相对较小的资金,突破资本和人力的瓶颈制约,发展“小企业、大集群”,既发挥小企业灵活的优势,又克服了由于企业单体规模小可能产生的弱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例如杭州纺织、机电、温州轻工、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等。同时,地方政府加强引导和调控,强化产业平台支撑,发展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形成“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改革。浙江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促进数字产业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平台经济是浙江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通过激发数据要素的生产力,在促进消费、带动实体产业变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浙江还打造了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目前已建设细分行业产业大脑96个,创新打造产业大脑能力中心,累计建设未来工厂52家、智能工厂601家。三是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强化交流合作。省内大企业与各区县“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合作,在平台共建、产业共兴、项目共引等方面实现资源要素精准对接、合作共赢。大企业到欠发达地区进行技术扶贫的同时,也为欠发达地区人员学习先进管理方式、思想观念、现代市场意识创造条件。
  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施路径
  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工作把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立足省情和发展实际,构建新型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示范区建设朝着既定目标稳步迈进。
  (一)以重点领域改革牵引带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一是构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制定《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了56个指标的阶段性目标。其中,到2025年,地区人均GDP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2.1以内,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到1.5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以内。为推进各项工作落实,配套制订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绩效考评办法,初步构建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二是通过组织变革引领社会变革。形成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1+7+N”重点工作体系,以“1”数字化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围绕经济、民主法制、文化、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纪检监察“7”大领域,提炼集成抓纲带目式、牵一发动全身的“N”项重大改革。利用数字技术的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和精准性,推进治理和服务等各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三是共富型制度政策体系不断形成。各省级部门聚焦重点领域出台多项专项政策意见,结合共富性、重塑性、多跨性、系统性、复制性、群众性六方面标准,探索形成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小微主体信用融资新模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链条一体化组织机制模式等14个创新模式。
  (二)聚力打造一批具有辨识性、丰富性和层次性的标志性成果。一方面,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群众有感、可示范推广的标志性成果。聚焦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扩中”“提低”、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浙里健康、浙有善育、浙里康养、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为民办事智能速办等领域,在关键指标、实践成果、经验做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另一方面,不断推进与域外的区域协作,释放共同富裕的强大外溢效应。2022年11月,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两区一县政府,制定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以更高站位探索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和共享路径,有望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协同高效的共同富裕之路。
  (三)重点健全山区共富机制,多元化、差异化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浙江在发展经济、做强产业的同时,着力通过以公平和共享为核心的制度设计,回应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持续缩小“三大差距”。一方面,通过山海协作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浙江省共有11个市90个县区,其中有26个山区和海岛县,土地面积占全省的45%,但GDP总量仅占9.5%,是浙江省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通过浙江发达区县与落后区县一对一帮扶,针对每个山区县自身发展基础、特色优势和主导产业,制定精准支持政策。2022年,山区26县的GDP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聚焦“富民、强村”两大目标,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基础,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和农村产权激活。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机械强农、科技强农行动,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以市场化改革和股份制改革、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为抓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新“强村公司”“飞地”抱团两大机制,充分激活集体三资,顺势引入国有资本、市场资源,为村集体发展注入新活力。
  银行业助力共同富裕的浙江实践
  近年来,浙江银行业围绕支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以服务实体经济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在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和补齐经济发展短板方面发力,引导金融资源流向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共同富裕金融创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一)推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浙江银行业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能(见图2)。一是支持创新驱动型发展。聚焦已经形成的标志性产业链、先进制造业集群,探索支撑先进制造业的精准化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强化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引导信贷资金向高端制造业领域倾斜。截至2022年末,浙江省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30.52%,制造业贷款余额达3.69万亿元,保持全国第一。二是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服务质效。探索建设有利于碳减排的区域性转型金融框架体系,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绿色发展相关领域。积极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以生态价值未来补偿收益为质押,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湖州、衢州争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湖州市安吉县在全国首创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衢州市挖掘居民低碳行为数据,在全国首创“个人碳账户”,开展金融应用场景试点。三是落实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扩大优质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范围,开展油品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稳步推进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促进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提质增效。
  (二)促进金融服务均等化和普惠化,提升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金融覆盖面。浙江银行业着力提升金融促进收入分配“扩中”“提低”能力,探索发挥金融资源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一是持续开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融资破难行动。扩大普惠型小微企业首贷和信用贷,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匹配金融产品服务机制与经营需求,支持市场主体的创富活力。2022年末,浙江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3.9万亿元,同比增长25.9%。二是强化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围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群体的特殊需求,量体裁衣,提供差异化服务。加速建设数字化金融场景,扶持中小企业产业链发展。构建针对城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理财服务体系,丰富居民增收渠道。三是多地践行普惠金融,探索浙江共富模式。绍兴建立“金融支持强村共富联合体”服务模式,聚焦当地农业农村主导产业,由银行或保险机构牵头组建、吸纳产业发展相关市场主体,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并配套产业发展措施。湖州启动富民、强企、助困的“共同富裕联盟”,设立共同富裕基金。宁波试点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站”,满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三)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金融资源向重点人群和薄弱环节倾斜。浙江银行业积极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金融帮扶,探索行之有效的金融支持缩小城乡差距之路,提升金融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一是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出台《关于金融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立足县域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加大对绿色低碳建设、特色产业、村级集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领域和对象的金融支持力度。浙江省财政对山区县低收入农户按照3%的年利率给予贴息补助。截至2022年末,山区26县各项贷款余额1.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1%,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6.6个百分点。二是加大对现代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银行机构走访评估,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初次授信。发挥央行再贷款作用,探索契合地方特色的金融帮扶模式,支持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三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探索抵押和盘活农民资产,创新传统农户信用贷款模式,摸索推广“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结合“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开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抵押贷款。截至2022年末,浙江全省涉农贷款余额6. 6万亿元,同比增长19. 6%。
  (四)金融科技加快创新,推动金融整体智治水平迈上新台阶。浙江较高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为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是优化基础金融服务。推进数字支付之省建设,深化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试点。构建体系化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成“浙里办”“浙里掌上贷”等政务服务金融平台,推动政务数据、行业数据深度融合应用,丰富金融数字化应用场景体系。二是打造现代金融创新高地。杭州出台《关于建设现代金融创新高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钱塘江金融港湾综合发展服务中心、杭州非公开市场转让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和现代金融治理数字监管平台三大平台,持续提升创新转化能力和服务辐射能力,着力打造国际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中心。三是以金融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经济数字化发展。金融机构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等技术,构筑非接触式开放金融的服务体系,推动以数字经济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股份制银行支持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股份制银行作为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群体,理应积极扛起赋能共同富裕的责任担当,继承发扬好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一)提升对制造业、科创企业服务能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对先进制造业供应链金融支持。优化制造业贷款授权和授信政策,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投资、技改和并购的信贷支持,持续提升中长期贷款占比,稳定制造业基本盘。研发供应链集群池,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提供一体化池化融资服务。推进与核心企业系统对接,在线核实订单数据,提高订单接收和生产能力。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基于订单、物流和资金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展数字仓单业务,帮助下游企业盘活存货。二是加强科创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为重点,创新契合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与外部投资机构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普惠法人投贷联动等多样化的科创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形成与科创企业特点相适应的专业化业务管理体系,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合作组建专职股权投资团队,以支持地方产业规划和服务科技创新为导向,主动参与促进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助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法合规加大对平台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三是推动数据集成,提高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数字贸易能力。推进与数字化金融、企业信用信息、金融综合服务等平台数据集成,通过大数据更准确地研判企业风险和信贷需求,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智能产品。发挥商业银行贴近市场优势,主动参与支持地方产业规划,积极开展行业研究,助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助力缩小收入差距。一是推进普惠金融产品体系建设,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差异化细分。加强获客渠道与特色产品融合,结合客户分层分类管理,拓宽小微企业客户服务面,深化普惠型小微企业首贷和信用贷,提升产品和服务线上化、自动化水平。积极落实监管双保应急融资支持机制,与浙江省内担保公司探索推出迭代升级的“双保”应急融资产品,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多元化日常融资需求。二是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新市民等小微客户金融服务力度。针对个体工商户制定差异化准入标准及审批规则,持续优化房抵经营贷、信用经营贷、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等产品规则流程,增强产品便利度。充分发挥信息、渠道优势,为小微企业、新市民等重点群体提供创业辅导、产品销售等增值延伸服务,积极为市场主体创业创新赋能,助力提高创业成功率。三是构建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财富管理体系。以城乡居民多层次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由货币类、固收类、权益类、国际类等产品线组成的产品体系,丰富居民可投资金融产品。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未来市场机会,积极研发新养老、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碳减排、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适合农民、新市民等重点群体的理财服务方案。根据区域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将当地的优质项目与当地资金相匹配,实现区域财富内循环,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四是探索重点民生领域应用场景体系建设。聚焦财富及信贷类产品创新,建立零售客户体验监测系统,打造先进交易平台。持续建设开放银行平台,与第三方机构共建车、房、健康等生态,探索产品形态和营销服务互补、互惠、共赢新模式,完善开放式营销矩阵的布局。在客户画像、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方面加强与浙江省内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通过科技赋能合规销售和精准营销陪伴,夯实客户财富管理生命周期服务。
  (三)加强绿色、跨境金融、资本市场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一是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重点,强化绿色信贷金融支持。积极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辅导企业申报绿色项目,从“营销支持+申报沟通+投资引导”实现全流程跟踪,推动绿色债券增量扩面。持续研究发展碳减排贷款、排污权、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等业务,将碳减排效益、碳价等指标纳入授信管理流程,逐步完善相关审查审批标准。二是聚焦跨境金融新领域,助力高标准对外开放。丰富跨境结算工具和产品,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主体提供全流程、线上化的跨境结算、收支申报一站式资金收结汇服务。对接新型离岸国际贸易、QFLP 基金试点,推动更多跨境人民币产品创新使用,便利跨国公司企业集团客户境外放款、账户管理、跨境资金统筹使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授信或保证金等汇率避险产品,结合市场变化持续完善产品体系,加强对企业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的宣导。三是用好资本市场工具,服务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与券商、私募基金等机构合作,打造区域资本市场生态圈,借助区域性股权市场与新三板合作机制,助力企业上市融资。优化资本市场产品体系,发挥可转债前后端融资、股权收益权融资、并购贷款场景式业务优势,探索基金直投等科创金融服务新模式。
  (四)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支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优化乡村振兴信贷结构。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农林牧渔行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信贷投放,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林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对接机制,加大农户贷款、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围绕县域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县域中小实体制造业企业等领域,主动对接当地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完善乡村振兴业务模式。积极与省内政策性银行搭建乡村振兴联合贷款机制,拓展乡村振兴融资渠道。二是创新符合农村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平台打造、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研究推出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自然资源产权抵押的信贷增信方式。根据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周期、担保条件等实际情况,开发适合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专属信贷产品。三是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在山区26县加强网点布局,深入落实金融支持“一县一方案”,强化重要项目资金保障和区域客户倾斜政策,助力缩小城乡差距。
  (五)支持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强住房租赁金融支持。结合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和浙江当地实际,探索保障性住房租赁业务融资模式,助力保障性租赁住房专项债发行。在住房租赁担保债券、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支持浙江省内符合条件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申报基础设施领域REITs试点。二是推进金融便民服务提升。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广贷款资料线上化面签、押品抵押登记线上化办理等服务,提高贷款服务便捷性。推动建立覆盖全客群、全产品、全渠道,具有浙江区域特色的线上银行,以客户视角进行模块重构,以客户价值驱动构建线上生态,创造极致的客户体验,推动开户、理财、融资、结算、服务等全流程线上化、智能化。围绕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将各项金融服务嵌入政府、社区、数字乡村的综合服务平台应用,提升对居民金融服务的便捷度。
  (六)完善金融风险防控,守牢金融安全底线。一是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加强智能风控建设,持续完善基础数据库,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隐患,通过智能管理释放生产力,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完善标准化贷后管理机制和信贷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风险管理问题和薄弱环节,促进纠偏整改,切实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二是金融助力社会治理。严格落实账户分类分级、存量账户清理、风险账户核实与管控等工作要求,及时消除账户风险。充分利用外部有效数据及先进技术手段,强化对客户身份的识别和认证。加强与监管、公安等部门的沟通,积极参与账户保护性止付机制等研究及试点。三是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倡导“金融为民”和“负责任金融”理念。畅通金融消费者投诉受理渠道,加强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开展常态化金融宣教活动,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理性观念。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资产负债部)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马建堂主编,奋力迈上共同富裕之路
  ②曾学文、徐拓远,“共富式”金融的生成逻辑与发展取向——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例证,改革,2023年2月
  ③郎金焕、祝立雄,2022年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主要举措与重要进展,浙江经济,2022年第12期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股份制银行支持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